母亲病重,儿子擅自转走母亲存款,算遗产还是个人财产?

一、案例背景

 

在很多中国家庭里,钱与亲情交织在一起,往往成为最敏感的引爆点。钟老太一生勤俭节约,积攒了40余万元存款。晚年时,她突发急性脑梗,住院治疗,逐渐失语,直到病故前几乎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就在她卧病在床的那段日子里,儿子谢大哥取走了母亲名下全部40余万元定期存款。母亲去世后,两位妹妹在处理遗产时才发现这一情况,顿时愤怒又心寒——这笔钱是母亲生前赠与?还是哥哥擅自转移的遗产?

 

于是,兄妹间的矛盾彻底激化,诉讼也随之而来。

 

二、法院判决

 

案件经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审理后,法院认为:母亲去世时未留下遗嘱,存款依法应作为遗产由法定继承人共同继承。哥哥谢大哥虽然主张这是母亲生前赠与,但并未能提供任何有效证据证明母亲在失语、重病期间曾明确表示要把钱送给他。最终,法院判决:40余万元应由三名子女均分,各继承三分之一。

 

谢大哥不服,上诉至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但二审法院维持原判,明确认定:谢大哥擅自支取存款的行为,不能否定这笔钱作为遗产的性质。

 

三、法律逻辑

 

在遗产纠纷案件中,如果有人主张“被继承人生前已经赠与”,那么举证责任在于主张方。换句话说,谁提出赠与,谁就要证明。光凭口头声称,缺乏书面凭证或第三方见证,法院一般不会采信。

本案中,钟老太已病重失语,无法正常表达意思。此时儿子取走母亲全部存款,显然不能推定为母亲的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证据,就不能认定为赠与。最终,这笔钱仍被认定为遗产,由所有继承人公平分割。

 

四、案例反思

 

很多家庭都会面临类似的困境:老人重病在床,财产安排没有提前说明,子女间互不信任,最终走向对簿公堂。其实,父母留下的不仅是财产,更是亲情的纽带。如果亲情在金钱面前失守,继承之争就会成为撕裂家庭的导火索。在这个案件里,三兄妹本应在母亲病故后互相扶持,处理后事。然而因为存款被擅自取走,姐妹觉得受了委屈,哥哥也觉得自己受到了指责,结果矛盾升级,最终不得不通过诉讼解决。可即便法院作出判决,亲情的裂痕也很难再弥合。

 

五、律师提醒

 

1. 提前规划,避免纷争:老人年纪大了,应通过立遗嘱、公证或遗产分配协议,明确财产归属,避免子女因“猜测意愿”而争执。

2.重大财产变动要留痕:子女代父母取款、转账,应留有书面委托或见证人,否则极易引发争议。

3.继承是权利,更是责任:子女继承的不仅是父母的物质财富,更应继承父母的为人处世之道。诚信、友爱、尊老爱幼,才是家庭长久和睦的根本。

 

六、写在最后

 

这个案件提醒我们:亲情比金钱更珍贵。父母辛苦一辈子攒下的存款,本是留给子女共同分享的安慰,却因为沟通缺失、观念偏差,变成了矛盾的导火索。遗产继承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家庭伦理的考验。愿更多家庭能提早规划,坦诚沟通,把父母留下的财富与爱,一起守护好、传承好。

北京诵盈律师事务所成立十二年,是国内知名的遗产继承领域专业化精品律所。 如需了解更多继承相关法律问题,可以联系诵盈律所,获取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