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继承官司,牵出父亲隐匿的200万财产,诵盈律师为当事人多争遗产

原告:甘齐隆、甘云静

被告:甘云平

代理律师:郑轶律师

(本案中人物均为化名)


“这房子必须卖,存款只有10万块,我得留着养老!”法庭上,年迈的甘齐隆语气坚决。

儿子甘云平则一脸无奈:“妈才走没多久,家里的钱怎么就只剩这么点了?我不是要争,只是想要一个明白!”

女儿甘云静站在父亲身旁,沉默不语。一家人因母亲苏芸的突然离世对簿公堂。亲情在房产与存款的争夺中,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


01、案情介绍

甘齐隆与苏芸是一对相伴多年的夫妻,共同育有女儿甘云静和儿子甘云平。一家人原本生活平静,然而2023年10月,母亲苏芸的离世,打破了这份平静。

母亲苏芸去世未留下任何遗嘱,她名下的遗产主要包括:一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夫妻共有房产(估值约800万元),以及若干银行存款。此外,她单位发放的丧葬费与抚恤金,也在办理后事中由父亲甘齐隆领取并支配。

围绕这些财产的继承问题,家庭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父亲甘齐隆主张,夫妻二人的存款仅剩10万元,这笔钱必须全部留给自己养老。

他同时要求继承房产并将其卖掉,然后按照法定份额向子女支付折价款。苏芸的葬礼是甘齐隆花钱办的,花了九万余元,早已将丧葬费抚恤金用光。

然而,儿子甘云平却心存疑虑。目前,房子由他的儿子(甘齐隆的孙子)实际居住。甘云平并非想独占房产,而是担心父亲年事已高,若房产完全过户给父亲,未来可能产生其他变数。

因此,他坚持要求对房产进行“按份共有”,明确父亲、姐姐和自己各自所占的份额,待父亲百年后再行处置。同时,他对母亲名下的存款、丧葬费和抚恤金也提出了分割要求。

甘云平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母亲苏芸生前每月有七八千元的退休金,去世后单位还发放了十几万元的丧葬费和抚恤金,家庭资产远不止父亲所说的10万元。巨大的数字落差让他无法信服,也因此迟迟不同意父亲卖房的方案。

由于各方僵持不下,沟通彻底破裂。最终,父亲甘齐隆与女儿甘云静作为共同原告,将儿子甘云平诉至法院。为维护自身权益,甘云平委托北京诵盈律师事务所郑轶律师代理此案。


02.案件焦点

本案看似是一起普通的法定继承纠纷,实则隐藏着关于家庭财产真实范围的重大争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

1. 遗产范围的界定:除了已知的房产,被继承人苏芸名下到底有多少存款、理财等金融资产?父亲甘齐隆声称的“仅剩10万元”是否属实?

2.房产分割方式:是应按原告主张的“变卖分割折价款”,还是按被告主张的“按份共有”以维持财产稳定?

3.丧葬费与抚恤金的分配:这些死亡后产生的财产,应如何在本案当事人之间进行公平分割?


03.办案经过

接受甘云平的委托后,郑轶律师敏锐地察觉到,本案的关键突破口在于核实家庭存款的真实情况。

第一步:申请调查令,深挖财产流向。

面对甘齐隆“仅剩10万元养老钱”的陈述,郑轶律师没有轻信。她迅速向法院申请了调查令,调取甘齐隆及苏芸名下多个银行账户、基金账户及理财账户近五年的交易流水,郑轶律师进行了细致的比对与分析。层层梳理之下,一个关键事实浮出水面:父亲甘齐隆在苏芸去世前后,有计划地、陆陆续续将其与妻子名下的共计近两百万元存款与理财资金转出至其他账户,其中部分资金流向难以合理解释。 这一发现,彻底推翻了原告方关于家庭存款仅剩10万元的说法。

第二步:庭上精准质证,构建严密证据链。

在庭审中,郑轶律师当庭出示了完整的银行流水证据,清晰勾勒出巨额资金的转移路径。面对铁证,原告方不得不承认了隐匿、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事实。郑轶律师据此指出,根据《民法典》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甘齐隆转移的款项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其中一半属于苏芸的遗产。而甘齐隆隐匿、转移财产的行为,在分割遗产时依法可以少分。被告甘云平要求厘清遗产范围、依法公平分割的诉求,于法有据,应予支持。

第三步:权衡利弊,为客户争取最大现实利益。

关于房产分割方式,郑轶律师向甘云平分析了“变卖分割”与“按份共有”的利弊。考虑到房产登记在父亲名下,强行“按份共有”可能导致父子关系彻底破裂且后续执行困难,而“折价分割”能一次性了结纠纷。在为客户争取到远超预期的现金补偿前提下,郑轶律师建议甘云平接受了卖房分割的方案。


04.判决结果

法官充分采纳了郑轶律师的代理意见,认为原告甘齐隆存在隐匿、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在分割遗产时应予少分,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决如下:

1、涉案北京市海淀区房产由原告甘齐隆继承所有;

2、甘齐隆于判决生效后七日内,分别向儿子甘云平、女儿甘云静支付房屋折价款130万元;

3、甘齐隆名下的存款归其所有,但其需分别向甘云平、甘云静支付存款折价款40万元。


05.律师解读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无遗嘱继承纠纷,郑轶律师凭借其专业的侦查视角与娴熟的诉讼技巧,在看似被动的局面中为当事人找到了突破口:

1. 破解“财产去向成谜”的困境:在继承案件中,一方当事人利用其掌管家庭财务的便利,隐匿、转移财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方继承人往往因无法举证而陷入被动。本案中,郑轶律师没有局限于对方提供的财产数据,而是通过申请法院调查令这一关键法律工具,成功查明了财产的真实去向,扭转了局势。这提示我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应积极行使调查取证权,寻求司法介入调查,而非止步于口头质疑。

2. “隐匿转移财产”是重大的法律过错:《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对于隐匿、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在分割时可以少分或不分。这一原则在继承案件中同样适用。本案中,法院正是基于这一法理,从而在分割存款时作出了向子女倾斜的判决,为我方当事人多争取了40万元利益。这体现了法律对不诚信行为的否定性评价。

3. 诉讼策略的灵活运用:本案中,我方初始处于被告的被动位置。但郑轶律师通过将防守转为进攻,通过揭露对方的隐匿行为,反而掌握了庭审主动权。这不仅改变了财产分割的比例,也影响了法官对整体案件事实的内心确信。

4. 亲情与法理的平衡:尽管法庭上针锋相对,但最终的判决方案——房产归父亲,子女获得足额折价款——既尊重了法定继承规则,也保障了甘齐隆的养老权益,同时通过经济补偿维护了子女的合法继承权,为这个家庭维系了最后的温情纽带。


06.案件总结

“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这句法谚在本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果甘云平因亲情而放弃了质疑,或者郑轶律师未能启动调查程序,那么近两百万的家庭财产可能就此被隐匿,法律的公平也将无法彰显。“家事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继承纠纷所争夺的,往往不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亲情信任崩塌后对公平的最后渴求。

这场父子对簿公堂的悲剧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在家庭生活中,成员间的财务透明与诚信,是维系亲情的重要基石。当亲情因财产而出现裂痕时,法律成为了维护公平、定分止争的最后屏障。对于继承人而言,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并委托专业律师,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手段,去揭开真相,守护本应属于你的一切。

北京诵盈律师事务所成立十二年,是国内知名的遗产继承领域专业化精品律所。 如需了解更多继承相关法律问题,可以联系诵盈律所,获取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案。